当前位置: 首页 > 营商环境
苏家屯区人民法院

关于保障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作者:审管办  发布时间:2021-04-14 16:43:01 打印 字号: | |


 

 

 

 

 

 

 

沈苏法发〔2018〕45号

 

苏家屯区人民法院

关于保障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打造优质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我区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确保民营企业受到平等司法保护

1、严格贯彻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加强对各类企业家人身自由和财产所有权的司法保护。

2、依法严惩合同诈骗、职务侵占、商业贿赂等侵犯企业家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刑事犯罪,严厉打击涉民营企业的虚假诉讼、破坏市场秩序、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3、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知识创新和技术成果创新。严厉制裁窃取和非法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的行为,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4、充分重视商标权的市场价值,严惩仿冒、混淆等商标侵权行为。

5、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依法妥善处置企业犯罪中企业家个人合法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的关系,让民营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二、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自主经营权

6、依法妥善审理涉及民营企业的金融借款、融资租赁、民间借贷等案件,依法支持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

7、正确认定新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助力提升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8、妥善认定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效力,对有关政府违反承诺,特别是仅因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原因违约的,依法支持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

三、提高涉企民商事纠纷诉讼效率

9、进一步落实便利诉讼原则,向驻区民营企业发放“便民联系卡”,建立民营企业诉讼绿色通道,尽可能地减轻民营企业负担、降低诉讼成本。

10、在立案环节,对民营企业诉讼实行导诉、立案、审批、案件查询等“一站式”服务,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优先立案、优先保全。

11、在审理环节,要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强化审限意识,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商品营销等环节在规定审限内提高办案效率,降低企业诉讼成本。

12、与保险企业合作,积极推广由保险公司为诉讼企业申请保全提供担保,提高保全适用率。

13、探索传真、电子邮箱、微信号等电子送达方式,慎用公告送达方式,保障民营企业司法程序利益。

四、完善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14、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适合于民营企业发展特点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诉调对接工作平台,促进涉案民营企业纠纷的及时有效化解。

15、推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程序安排、效力确认、法律指导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发挥法律职业共同体合力,引导律师向涉案企业充分释明诉讼风险,妥善化解处理涉企矛盾纠纷。

五、稳妥处理涉民营企业执行案件

16、对于民营企业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要强化公正、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要根据企业不同经营情况,依法合理推进执行措施,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及时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17、要加大民营企业作为申请人的执行案件力度,综合运用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加快推进各职能部门联动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保障民营企业及时实现胜诉权益。

六、妥善处理企业破产案件

18、积极助推企业破产清算和破产重整,对受理的破产案件进行认真梳理,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和营运价值的“僵尸企业”及时进行破产清算,对有重整价值的危困企业推动企业重组再生。

19、稳妥推进执行转破产案件审理,“执转破”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问题做好相关工作预案,依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依法保护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劳动关系

20、坚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支持企业依法管理并重,严格依法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防止认定劳动关系泛化。

21、稳妥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有效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促进企业依法规范用工。

22、建立健全劳动仲裁与法院诉讼沟通衔接机制,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劳资会商机制,助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八、积极回应民营企业的司法需求

23、建立健全联系民营企业常态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政策疑难问题的分析研判,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帮助企业预防化解经营风险。

24、加大对企业家的法制宣传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严格执行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法律规定,利用法院网站、微博、微信及新闻媒体等载体,及时公布涉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执行兑现等典型案例和好做法、好经验,提高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