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2-03 15:44:36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在2024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要加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管理,抓深抓实司法改革,全面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审判管理作为人民法院在立案、送达、调解、审判、执行、答疑、评查、宣传等各个环节中展开的系统性监督管理活动,具有沟通、协调和督促工作的作用和量大、面宽、点多的特征。抓好审判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能够促进和规范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互相衔接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工作整体效能提升。
坚持系统观念,明确审判管理的职责定位。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实现公正司法和增强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做好新时代审判管理工作,一是要善于发现司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院党组监督管理和事项决策提供依据,为司法体制改革蓄力,通过审判数据的汇总、分析研判,发现一定时期内司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和突出的个性问题,准确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将其提供给院领导,使管理者掌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施策、监督管理,提升审判工作质效;二是要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法官提供办案指引,通过审判管理的对症分析,能够有效进行案件审判质效评估,帮助法官明确差距,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好地办理案件,化解矛盾纠纷;三是要善于创新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措施,提高当事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审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通过“案-件比”“案访比”“诉前调解成功率”“生效案件服判息诉率”“裁判自动履行率”“调撤率”“执行标的到位率”等指标的综合量化分析,明晰当事人对司法裁判是否认同、是否信赖,分析内在原因,在不断改进中提升司法公信力;四是要善于提高日常管理能力,抓好司法队伍建设,通过对案件质量和各项指标的监督管理,防止法官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强化全局意识,创新审判管理的方式方法。做好审判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的首要任务。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将“公正与效率”落实到人民司法各项工作中,聚焦“抓质效、促公平、提效率”,不断提升诉讼结案率和实际执结率等各项指标。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科学设置“服判息诉率”“一审裁判被发改率”“生效被案件发改率”“裁定再审率”“司法赔偿率”等考核指标,把对法官办案的质量管理考核与对法官的表彰奖励、职级晋升、评先选优等挂钩,全面发挥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实现对案件管理和对人管理的有机结合,引导法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二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明确审判与管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注重审判流程的常态化、规范性监管,既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又要谨防对审判权非法律因素的干扰,避免不当干预具体个案的办理。三是完善评查标准,整体提高审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审判管理,加强案件办理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的质量评查,强化弱项,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人民法院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审判技能。树立强基导向,夯实审判管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试金石”。强化审判管理向纵深发展,就要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司法规范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在“严管厚爱”中提升审判质效。一是加强学习,努力提升业务本领。以优秀庭审、优秀裁判文书、优秀案例分析、优秀课题研究的评选为契机,鼓励干警强化责任担当,在争先创优中提升审判质效。二是加强科技赋能,为司法提质增效。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实现审判流程有效管理的重要载体,要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各流程节点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流程各环节权责清晰、环环相扣、衔接有序、互相监督。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利用智慧法院4.0建设成果,将信息技术与司法审判工作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对案件运行态势进行分析研判,对长期未结、审限延长、中止审理等案件,实时进行监控,准确予以预警,为厘清问题短板,合理调配司法资源提供参考。三是坚持全程动态管理,坚持事中管理与事后监督结合。做好审判运行态势分析和审判权的全程监督追踪,引导审判活动规范高效开展。四是加强审判经验的总结推广,提升审判工作水平。通过审判管理过程中指导性案例的发布等形式,不断总结审判工作中的典型经验,为后续司法裁判提供指引,提升案件质效,实现类案同判,并通过传统纸媒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加以推广,在宣传引导中提升民众法律意识,在指引、评价和警示中规范广大民众的日常行为。审判管理是全面提升审判质效的重要手段。做好新时代审判管理工作,要树立“大管理观”,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健全内部制约监督机制,从“放养静态式”管理向“精细动态化”监督迈进,实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坚持从严管理,善于运用引导、评价、监督等方式方法,以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指标的提升为切入点,科学、精准地促进各项指标在合理区间良性运行,实现司法资源有效整合和司法效能的全面提升。